植物租赁凤尾竹
浏览次数:7071 更新时间:2015/6/25
凤尾竹,原产中国南部。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,耐寒性稍差,不耐强光曝晒,怕渍水,宜肥沃、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壤土,冬季温度不低于0℃。凤尾竹株丛密集,竹干矮小,枝叶秀丽,能够吸收甲醛,净化空气,常用于盆栽观赏,点缀小庭院和居室,也常用于制作盆景或作为低矮绿篱材料。[1] 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各地,日本、印度都有栽培。
形态特征
编辑
丛生、秆高1-3m,径0.5-1cm、梢头微弯、节问长16-20cm,壁薄、竹秆深绿色、被稀疏白色短刺、幼时可见白粉、秆环不明显、箨环具木栓环而显著隆起或下翻、其上密被向下倒伏的棕色长绒毛。分枝多数,呈半轮生状,主枝不明显。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3.5-6.5cm,宽0.4-0.7cm。箨鞘厚革质、短于节问、背面密被黄棕色刺毛、鞘口略呈弧形隆起、两肩稍隆起;箨耳缺、隧毛发达、长达10mm;箨叶披针形至三角状披针形,中上部边缘内卷、顶端是锥状。笋期较长,从4月至10月不断萌发新笋,出笋期可以延续3-6个月。[2]
丛生竹[3] ,为孝顺竹的一种变异。它的株型矮小,绿叶细密婆娑,风韵潇洒,好似凤尾。支干纤细,竹竿上端由于枝繁叶茂,干细。枝秆稠密,纤细而下弯。叶细小,长约3cm,常20片排生于枝的两侧,似羽状。
小型丛生竹,竹秆直径间于牙签和筷子之间,叶色浓密成球状,粗生易长,年产竹可达100支。此竹由于富有灵气而被命名为“观音竹”,正所谓山有水则灵,庙旁有观音竹球则有仙气。
形态特征
编辑
丛生、秆高1-3m,径0.5-1cm、梢头微弯、节问长16-20cm,壁薄、竹秆深绿色、被稀疏白色短刺、幼时可见白粉、秆环不明显、箨环具木栓环而显著隆起或下翻、其上密被向下倒伏的棕色长绒毛。分枝多数,呈半轮生状,主枝不明显。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3.5-6.5cm,宽0.4-0.7cm。箨鞘厚革质、短于节问、背面密被黄棕色刺毛、鞘口略呈弧形隆起、两肩稍隆起;箨耳缺、隧毛发达、长达10mm;箨叶披针形至三角状披针形,中上部边缘内卷、顶端是锥状。笋期较长,从4月至10月不断萌发新笋,出笋期可以延续3-6个月。[2]
丛生竹[3] ,为孝顺竹的一种变异。它的株型矮小,绿叶细密婆娑,风韵潇洒,好似凤尾。支干纤细,竹竿上端由于枝繁叶茂,干细。枝秆稠密,纤细而下弯。叶细小,长约3cm,常20片排生于枝的两侧,似羽状。
小型丛生竹,竹秆直径间于牙签和筷子之间,叶色浓密成球状,粗生易长,年产竹可达100支。此竹由于富有灵气而被命名为“观音竹”,正所谓山有水则灵,庙旁有观音竹球则有仙气。
叶:叶二型,有茎生叶与营养叶之分;茎生叶单生在竿和大枝条的各节,相应地称为竿箨(culm-sheath)、枝箨(branehsheath),它们有颇为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,在两者间的联结处之向轴面还生有箨舌,此 外箨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,惟箨片绝对无柄;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(常称具叶小枝)的各节,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,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,相互包卷,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、叶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属物,叶片具叶柄,中脉极显著,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,小横脉易见或否,叶柄简短,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,因基部具关节,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,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。